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观摩省级历史优质课有感

 

作者:孔建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7    更新时间:2013/11/7 

20131011――14日,我有幸到辉县观摩了2013年河南省历史优质课大赛。他们的课堂以浑厚历史文化底蕴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驾驭课堂,每个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意识。短短几天的学习,让我领略到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让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回顾这十几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设计精妙,看似普通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了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教学智慧,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他们课堂上的新思路、新观念、新设计让我印象深刻。有的老师从新课的导入到知识点的讲解,再到重难点的安排、内容的拓展,做到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没有任何的“断层”现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拔艰涉险,一探历史的真实面貌,却没有丝毫的艰涩枯燥之感。如郭森老师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各种活动为线索,要求学生为李鸿章布置三个展览区。第一展厅:千年变局。第二展厅:洋务中兴。第三展厅:悲情落幕。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课文编排方式,以特定的历史人物为探究的主线,三个展厅不仅是李鸿章洋务运动期间个人命运的沉浮兴衰的写照,更是洋务运动开始、全盛、失败的三个阶段,也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了统一,学生为李鸿章布置展厅的同时,更通过人物的命运探究了洋务运动的整个历史。学生动手布置展厅,也是一种挑战,无疑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例如:万景老师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老师从手机导入新课,近一步的问学生“你们知道电话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又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现实生活就和历史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教师设计了三个展馆:交通、通讯展馆、文化生活展馆、社会习俗展馆。每个展馆学生都要通过抢答,挣门票进行参观。尤其是文化生活馆老师别具匠心,让学生纠正展馆中的错误信息。每个人都善于发现和指责别人的错误。老师抓住了学生的普遍心理,一反常态,用学生纠错的办法代替教师的讲解。不局一格、灵活善变的教学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兴起,成为本节课炫丽的亮点。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极其明确,尤其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在传授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历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落实,各位老师无不精心组织各种教学资源,设计问题和步骤。例如:万景老师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老师把第三展馆:社会习俗馆定位为“绘声绘影”。第一段视频是无声电影,老师让学生进行配音。第二段电影是有声的。看完之后,教师提出:从这两段电影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已经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又在视频中以印证。很快就找出了其中的不同:称呼变了“老爷”变为“同志、君”,没有跪拜礼了,取而代之的是握手礼;服饰也发生了变化等等。再如:宋艳玲老师的<<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一课。老师播放了<<建党伟业>>中的一段视频。教师提问:你从中发现了哪些历史信息?你有何感悟?学生踊跃回答:这个历史事件叫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它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它开始于北京,从北京大学开始,是学生们发起的。大量的视频资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补充和阵地。它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早已逝去的历史,为我们的学习创设了珍贵的情境。它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除了视频资源外,各位老师也非常重视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例如:杨丽老师同时出示了关于哥伦布两则材料。一则是印第安人的评价,一则是欧洲人的评价。一褒一贬,形成对比,帮助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辩证的看待和评价哥伦布。再如:李娜老师的<<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中。先后出示了纳粹的标志、纳粹党的意义等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纳粹崛起的原因和欺骗性。

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自行发现其中的历史信息,归纳和概括历史结论。这样设计的背后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总结,而不是教师给出的直接结论,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历史学习能力。大量的历史教学资源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很好的落实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变学会为会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的创新。郭杰老师的专题<<少年梦、中国梦――善变的梁启超>>一课,以中国梦导入,分为追梦、蜇梦、惊梦、寻梦四个篇章。以梁启超一生追求的变化为主线,探寻少年梦和中国梦的关系。看似平常的线索却串起了中国近代所遭受到的侵略(这是他生活的背景)、串起了当时的中国梦(中国近代的四次探索活动)、串起了他个人的人生梦、家国梦。课程设计精巧,多而不乱、繁而不杂,条理清晰。以梁启超一已之力,总结了前两个单元的全部内容。还有刘建广老师的<<遥远的佐证: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例>>。课程的创新也为学习历史打开了另一扇窗。

(二)、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的创新。在邓文静老师<<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体现最为明显。老师勇于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突破常规。她先讲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然后讲解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的综合作用下,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并最终实现了正常化。

短短几天的学习,让我领略了历史教学的魅力,看到了名师大家们的风采,更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我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乃至重新塑造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