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作者:刘陆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31    更新时间:2012/11/4 

作为一名农村教学一线工作二十余年的教师,课改十年来亲历了从一年一度的课程培训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从渐渐入脑入心的校本教研到轮次愈来愈频繁的外出学习,从寻根问底的读书学习到“天马行空”的网络研修,这其间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变。在这些教育教学“油盐酱醋”的烹饪攻略中,我们看到了课改从星星之火的量变到正在燎原的质变。笔者想用一句不太贴切的话来概述十年课改: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课改:一半是火焰

《人民日报》登载的《课改十周年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一文,单从数据来理解,认同理念的不少,赞成实效的不多,这是一个奇怪的命题,认同和实效不能划上等号。不妨先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一起到学生素质不是太齐整、师资力量不是太雄厚的农村学校去走走看看,那里课改行走的一幅幅画面和一盏盏灯火,会告诉我们课改已经扎根,正在成长。

济源市课改六年回顾与展望现场会,笔者最大的收获是不仅长了见识,更主要的是能和课改先锋人物的“把酒言欢”。其中两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最引人注目,一位是赵春战老师,他独创的“快乐作文教学法”引来众多咨询和学习的人。济源市师训科常亚歌老师这样说:老师重视的是指导,而我们重视的是批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将”重心前移“。在老师的眼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的素材,孩子们有事请个假,他也总是会“刨根问底”,用他的话说——请假不能白请!于是乎,每个请假的孩子总会在老师简短的交流之后,交上一份完美的“请假条”——一篇以请假内容为主题的作文。如此这般,孩子们养成随时观察、处处练笔的好习惯,有了成就感的他们把作文做得很快乐。另一位是吕清宜老师,他的“我喜欢的语文作业”教改实验,让孩子们不再“对抗语文”。他们的学校一个在山区,一个在农村,教育教学条件都不是特别的优越,他们的成长固然有多年内涵的积累,但也正是与课改的精准对接和连锁反应,才有他们今天的名扬本土。

在玉川大地,王晓林、秦望、张小娟等一个个名字可以扳起指头说出很多,他们都是因为课改茁壮成长起来。济源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名师培养对象,名师不再是精英的荟萃,而成为普世的教育存在。从全国范围看,洋思和杜郎口课改成名于课改早期,经久不衰;回到河南,确山二中、沁阳永威后来居上,同样让人感慨不已。表面上看,济源市课改似乎没有声震中原的“标本”学校,但却是全面开花,静水深流。笔者所处的克井中心校,五年来一直坚持走校长“112233”和教师的“112211”专业成长路径,涵盖课堂教学、读书学习、网络研修、教育科研、课改论坛等方面,内涵提升的“后发制人”效应已经初现。

不少老师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困惑:不觉得自己的课堂有多么深刻的变化。其实,课改不是要追求巨变,而是要不停的变,内涵提升的变,教育生活质量的变,真正的课改应该处于微运动状态。就拿笔者任教的克井一中,大力倡导“四模块自主教学法”为总的课改框架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研磨,学校为每位老师配备电脑,推行集体备课和读书研修活动,每学期都要邀请市教研室教研人员指导赛课研课,这些活动均是瞄准底层细胞的突破。实实在在的活动,才会有真真切切的收获。

课改:一半是海水

还是回到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课改还需要深度前行。对于痴情课改和向往课改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课改泼冷水,质疑是真实的,因为课改需要真实的思考。自我反思,自主质疑,也是课改继续成长和自我蓄力的内在动力。

课改实施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笔者选取了“书面,常规、质量”这三个词语说说老师们的困惑。

翻看学生作业本,不成规矩和乱七八糟常常让我们揪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现实中,不少没有找到课改真谛的学校过于重视课改的“高层建筑”,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的夯实地基。学生的书面习惯差,直接牵引出的是学习习惯差、思维能量弱、创新能力低。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改能不能做好,这个道理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践行课改,没必要冷落基础的、规范的和必须的一些东西。

我们常常过多的去物化教师的教学常规,除了教案作业这些共同科目外,应接不暇的还包括读书笔记、理论笔记、听课笔记、兴趣培养记录、师带徒记录、培优补差记录以及各种计划总结等等,有老师开玩笑说:教育要“应试、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话不仅仅是玩笑,应试教育时期的常规一个都不能少,素质教育的常规则变着花样往上加。有这么多折腾,别说高效课堂,就算低一个层次的有效课堂也没工夫琢磨和实践了。

没有质量的课改是低劣的。一提到抓质量,有人就一定需要排名次、搞奖惩。也有不少老师相应上级抓质量的号召,习惯性的就玩起题海战术和起早摸黑。应该知道,课改就是生产力,好的课改本身就是质量。要切实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必须站在高于这一层面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否则你永远是钻在“套子里的人”。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这个“剩下来的东西”绝对不是分数,而是孩子和教育本该具有的活力、道德力、想象力、创造力、人格发展,以及公益型性格、社会实践能力等。质量就是教育文化最美丽的花朵,只有教育文化的每一朵小花都次第开放,教育质量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一些同仁总是在无助面前低头,认为自己大不过体制,其实那是斗不过自己。魏书生老师说,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什么改变环境,课改就是很好的教育环境,而现实的改变自己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课改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认同和实效之间不能划上等号的命题,还需要我们用脚踏实地来解决。课改十年,最需要的是认同、践行和辐射;最不需要的是虚度、蜚语和浮躁。课改是文化,是从头到脚都需要做的文化。课改还要继续,要想真正做好,就一定能够要把浮躁、焦虑和颓废拒之门外。课改十载正如十年树木,她的枝繁叶茂需要教育人吃准时令的深耕细作。我们不妨对自己提个要求:做课改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玩得起深沉,让我们的教育生命在课改这方广袤的原野上尽情的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