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教师频道 >> 专业成长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法

 

作者:闫合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10    更新时间:2014/5/29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学记》

应试教育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设定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来问,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学生发问就是思考,就是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教师要做一个善待问者。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教师要做一个善待问者。怎么做善待问者?打个比方,像撞钟一样。钟小敲则声音小,大敲则声音大。教师就是钟,学生问问题就是敲钟。学生问的问题浅,就回答的浅;学生问的问题深,就回答的深,不要超越学生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同,是因为学生的水平不同。“不陵节而施”,依据学生的水平而教,不压制,也不拔高。如果撞小而鸣大,陵节而教,就是拔苗助长。韩非在《韩非子》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他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于是就一根根地往上拔,累得腰酸背痛。第二天,禾苗全部枯蔫了。

教学中,这种拔苗助长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往往以自己设定的问题教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问题来教学,就是拔苗助长,因此使大部分学生过早萎蔫,厌学而弃学。

很多教师有一个困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问,越是到高年级,学生问的越少。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到“善待问者”,不是学生问什么回答什么,而是反问学生更多问题,或对学生大发雷霆之怒:“这简单的题都不会?上课干啥了?你猪脑?”别说教师天天这样说,就是一次也足以使学生不敢再问。

无论学生问出的问题好坏,有难度还是太容易,教师都要以平常心对待学生。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随其自然,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谈出自己的心声,表现出自己真正的认识。

对待学生要照顾其能力。“待其从容”之“待”是“善待问者”之“待”,是对待而不是等待。“从容”不是现代意义的“悠闲舒缓”,而是“从其容”,随从学生自己的神情举止,任其自然,而不用统一的标准限制学生。学生声音高则任其高、低则任其低,语速快则任其快、慢则任其慢,水平高则任其高、低则任低,让学生可以尽情随意地谈出自己的问题。“尽其声”,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问题。

记得一篇文章中说,英国的教学强调敢于讲说,而不刻意纠正学生的语法规范,因此英国有的高中学生在滔滔不绝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还会有许多语法错误,但是他们的学生敢说,说时自信、洒脱。而中国的教学强调说正确、说规范,时时纠正学生的表达,因此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学会讲说时就不敢说了。“待其从容,以尽其声。”实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应遵循的金玉良言,对学生的回答,对于非原则性的知识问题,教师应该少要求、少评价甚至不评价,学生问问题和回答问题就是学习,而并非只有教师的指导才是学习。课堂教学好坏的评判,不在教师是否教, 而在学生是否学。

“不善待问者反此”,孔颖达注:“上来之事,或问小而答大,或问大而答小,或暂问而说尽,此皆无益於所问,故云‘不善答问者反此’。”不善待问的教师,不是学生问啥答啥,不能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回答问题,而是喝斥学生、矫正学生、反问学生,不是“待其从容,以尽其声”,而是显示教师的水平,总要评点几句,反而会使学生怯于问问题,而不敢问、不敢说。

学生的资质不同、思维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教师要任其自然,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然成长,而不要强求统一,要“待其从容”,而不要有意当众纠正。有人会问,学生说的不好也不纠正吗?不是原则性错误不需要纠正,学生说的多了,听的多了,自然可以学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孩子在初学说话时,没有家长频频纠正孩子的发音,而是表现出惊奇和欣赏,孩子听多了,自然学会了表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就在课本上。教师要善喻,就是创设最佳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自己提高。狂风只会吹折庄稼,而阳光才能使庄稼成长。

学生要善问,教师要善待问者,这些是课堂上学与教的正确方法,“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那么教师干什么?是不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要让学生来解决。“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时间长了,学生交流多了,自然都解开了。

那么教师做什么呢?

教师也可以谈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想法,但决不能只说教参上的话,因为那只是背记的知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孔颖达说:“此一节论教者不可为记问之学。又教人之时,不善教学者,谓心未解其义,而但逆记他人杂问,而谓之解。至临时为人解说,则先述其所记而示人,以其不解,无益学者,故云‘不足以为人师’。”人们习惯性的思维已经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学记》告诉我们,教师不可用自己背记的知识传授学生,而是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学习知识。

现在教师备课很辛苦,就是背教参,用参考书上的所谓标准答案来教学生,用背记的知识教授学生。教师只背记知识,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教师背记知识备课,说明教师也不甚理解,并没有把知识融会贯通,才会教什么去背什么。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学课知识非常熟悉,知道任何一节课的知识与哪些知识相关联,根本无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备知识。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死的,而知识的应用是活的。教师用记问的知识教学生,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教师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学的知识才可能灵活应用。

一个善待问者,首先要先倾听学生的见解,“必也其听语乎”——一定要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多说。孔颖达注:“听语,谓听其问者之语。既不可记问,遂说教人之时,必待学者之问,听受其所问之语,然后依问为说之也。”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所问而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依据教师背记的知识进行教学。

教师要做“善待问者”,一定要让学生说,了解学生的见解。如果教师每节课都是根据自己背记的知识设计问题,并设定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不是依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应试教学。学生只是在课堂接受现成知识而没有自己的学习,学生也就不会积极地思考,会对寻求答案失去兴趣,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厌学甚至弃学。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学生已经尽力了还没有问到的问题,教师才可以说。为什么只说“力不能问”?只有问不出的问题,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一节完美的课,不是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是问出了尽可能多的问题。问题没有解决完的课,同样是好课。

教师“语之”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力不能问”,二是学生的能力可以完全接受。学生还不能接受的知识,不管教师认为多么重要,都可以放弃不说。“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语之不能知,且舍住,待后别更语之可也。”(孔颖达语)教师讲的问题如果高出学生的水平,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即使是教参上认为的重点,也可以暂时搁置,“虽舍之可也”,“舍”的只是对当时学生来说有难度的知识,并不是舍弃学生。随着学生见识的增多、知识的增长,自然可以解决。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教师讲出来,而是“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时间长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达到解决。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在课堂学生学习自己的问题。只要学生问得多了,自然所有所谓重要的问题都可以问到;时间久了,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教师在课堂做一个善待问者即可。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学习愉快,教师教学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