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万山教授的帮助下,我校学校文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善的教育”理念系统将“济渎文化”与“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上善若水”的思想。最值得崇尚的“善”就是不标榜、不张扬、不说“善”,多行“善”,善规划,善实践。如能做到谨言慎行、简言善行,那才是上上之善,正如大隐隐于朝,大善善于行。
关于理念
我们要学习水的三种品质:
1.“往低处流”的品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水善于处下的坚毅隐忍,人拼搏进取的积极向上。我们既要咬紧目标坚忍不拔,更应像水一样无意识地处下,不舍修心,不停做事,往人们不愿去的地方去,做别人不屑于做的事,坚持他人不愿劳神的坚持,创新别人不敢奢望的创新。师生一道,共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扎实做事,苦心提升,“一年有规划,两年成窗口,三年成品牌”,常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济渎人自然有望做到了。
2、“包容”的品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是最具包容性和亲和力的,我们应像水一样去包容、去接纳,不应挑三拣四,嫌卑弃微,要有容人之短的胸襟,有容人之异的海涵。凡事不斤斤计较,不妒贤嫉能,时时容人之短,趋人之长。对教师的成长,不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善于与之交流,引导发展。对待各异的学生,不可体罚或变相体罚,而要善于找出原因,科学应对。特级教师赵春战老师为我的博文《咱不是圣人》写过这样的回复:作为教师,不要和学生较真,也不要和学生家长较真,硬逼不是办法。要从心底里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毫不吝啬的肯定他,喜欢他,以期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至于作业,学生做多少算多少,哪怕只写一点也要表扬鼓励。“你写得真好”“你很认真”“你真让老师高兴”之类的话,孩子很爱听。要耐着性子,慢慢来,情况会转变的。是啊,作为一名教师,在对待学生上如果真能像赵老师所说,我们干教育怎么还会不幸福?其实,工作中的很多不幸福,皆缘于缺乏一颗包容的心。
3、“奉献”的品质
水利民稼穑润泽万物,却毫无索取。若言有,也只是需要修堤筑坝,其实也是为了人类自己远水患、保平安。所以水才被万代祭祀、万民敬仰、永享盛名。我们要时刻想着别人,想着如何为别人提供成长、成功的服务,让别人更快乐、更幸福。可幸的是人们懂得追求,知道奉献,不幸的是计较虚名,谈短论长。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是呵,职位和荣誉只是他的获得,并不是奉献的总和。默默无闻的践行者、奉献者并不是傻子,只是不屑于追逐世俗的名禄欲求罢了。人应该把奉献做为进入天堂的阶梯,虚华散尽,一切只是云烟而已。我想:工作中除了自己要不断进步成长,也要想着如何带领他人进步成长,如何为学校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奉献很容易,把小事做好就成:发现一本好书,就推荐给大家,同品同进步;外出学习感知新思想,就拿出来梳理介绍,共学共发展;发现哪个班级“师生共读”做得不错,就总结经验提炼提升,共同成长;有了困难和疑惑,就写出来、说出来,大家苦心研磨、共同解决。
关于标识
1.关于“校歌”
变化产生美,一成不变的东西久而厌倦。正如一首歌,老是低沉委婉,情意缠绵,难免使人悲伤;总是热烈奔放,壮阔激昂,又会使人疲倦。校歌也应如此。水嘛,不可能一直水平如镜,也不会永远波涛汹涌,不同地段流淌的济渎有着不同的特点:狭窄河道的澎湃,宽阔河床的壮阔,地下伏流的沉静,地表奔腾的强势,干季的委婉,水季的豪迈,一处一状态,一时一精神。所以个人认为创作校歌时,曲调宜有所变化,把“热烈、奔放”的基调定为 “热烈奔放、轻柔缓和”相结合,正如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有了变化才更显完美。
2.关于“楼宇命名”
应凸现“雅致”的特点,既让师生、家长看得明白,又能体现一定的品位。“求善堂”、“乐善堂”、“讲善堂”、“知善堂”、……确实体现了“善”的理念,但个人认为似乎缺少了“雅致”。我同意徐教授后来讲到的设计理念:教学楼就大书“教学楼”,旁注小字“勤思求善”;办公楼还是“办公楼”,侧注“宽容乐善”;“报告厅”注“博学讲善”,“图书馆”注“慎读知善”,家长学校注“集思广善”,校史室注“务实积善”,个人观点呵呵。
上善若水,济渎又是上善之水。如果我们都能像水一样“善”,那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发展就指日可待、炫目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