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家长学校 >> 家教论坛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读后感

 

作者:汤昆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42    更新时间:2017/3/25 

听到或是看到此书,你的感觉一定是:母亲写给青春期女儿的信。我也是同感,一个母亲给自己女儿推心置腹的信,毫无疑问是个做了母亲的女作家。

读完“译者序”,作者乔治﹒毕晓普,是个男人的名字,是一位男性作家,而且他从未娶妻生子,也没有纹身。我很是惊讶:惊讶于作者如此细腻的文笔,惊讶于作者如此了解一个女儿的心情以及母亲的感受,更惊讶于作者站在母亲的立场来与女儿沟通并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大谈母女之情。

小说是一封长信的形式,故事发生在当代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即将以来十五岁生日的女儿,在生日前晚和父母大吵一架,母亲一时冲动,扇了女儿一耳光。当天半夜,女儿竟开着父母的车,离家出走了。母亲带着愧疚的心情,希望重建母女之间的信任,在万分焦急的等待中,开始书写一封给女儿的信。心理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母亲自己是个十几岁的少女时,所经历的种种。在这封长长的信里,母亲抒发了自己焦虑、惭愧的心情,更是毫不避讳的坦诚了当初的自己,是如何被迫送往严厉的修道院学校;如何与自己的初恋男友相遇,以及随后因为残酷的战争而分离;也解释了从小女儿就好奇的的母亲纹身的来历。

如何教育子女,两代人之间如何沟通,不只是中国父母才头疼的问题。我们印象中的美国父母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让孩子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小说颠覆了此印像。母亲劳拉,也为女儿的青春期的奇装异服、古怪脾气头疼,也不允许她在没有成年人的看护下远门、过夜、旅行。劳拉做女儿时,父母因为女儿与黑人蒂姆谈恋爱,强行为劳拉转学,发现转学女儿还是与蒂姆联系,父母更是加紧了看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父母以为自己的看管是万无一失的,但是孩子也会变得圆滑----作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还是想尽办法去争取自己的事情。父母、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要加紧看管孩子,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态度,玛格丽特修女,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师,她帮助劳拉继续与蒂姆通信,给劳拉的生活带来了信心,最终也促使劳拉与新的学校融为一体。我们只有一次做儿女、父母的机会,大多数当孩子的时候不懂得父母,成为父母后发现自己不懂孩子,但是两代人的关爱是相同的,怎样去表达这份感情,怎样让对方接受,其实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每个家庭间的沟通方式不同,每个孩子也是与众不同的,每件事情也都有它独特之处,父母与孩子之间本身也是相亲相爱而又对抗的关系,当彼此之间产生了误会和矛盾,我们要适时的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使孩子坚强勇敢的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