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 文章中心 >> 成长天地 >> 文化探源 >> 正文     十年树人,英才辈出。回望来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斗志昂扬。2024,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赢得桃李满天下,凯歌高奏创辉煌!        

     

最新图文

 
 
 

由济渎庙探济渎文化

 

作者:刘智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47    更新时间:2012/11/4 

 

    我们学校叫做济渎路学校,这名字来源于校门口的济渎路,而济渎路又得名于这条路上的济渎庙。  

    作为济源人,我曾多次随着学校组织的活动参观过济渎庙,对它还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济渎庙是在隋朝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修建的。在中国古代,江、河、淮、济作为独流入海的河流,并称为“四渎”。济水发源于天坛峰西侧的太乙池,其泉水潜流地下,到龙潭寺和济渎庙喷涌而出,龙潭寺谓之西源,济渎庙谓之东源。人们敬奉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安澜,就要祭祀河神,祭祀就要设立祭祀用的庙宇。祭祀济水和祭祀北海神的北海祠就修建在济水发源的地方河南省济源县。济渎庙选址在县城西北角的北海池,这儿泉水喷涌,清澈甘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确是建庙祭祀的理想之地。

济渎庙坐北朝南,总体面积布局呈“甲”字形,总面积有86255平方米,现存古建筑72间,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济渎庙两侧是天庆宫,在主体建筑玉皇殿前,巍然屹立着一株30多米高的桧柏,树围足有6,年轮重重,历史久远。相传唐初年间,叱诧风云的名将尉迟敬德奉命监修大庙时曾将他作战所用的钢鞭挂在树上,因此此树在五代后汉被封为“将军柏”。古柏历经千年风霜苦雨,至今依然老干扶疏,新枝茂密,显示着它强盛的生命力。

玉皇殿后有长生阁,长生阁的高台石壁上,横嵌着元代学士许有壬所写的“天下第一洞天”。这石刻原本镶嵌于王屋山的王母洞,明代移来济渎庙。石台前,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林立,述说着济渎庙悠远的历史。令人称奇的是,高台上长着一颗何首乌,与横向长出的古柏互相交错,象征着长生不老之意。

济渎庙东侧的御香院,是古代皇帝和钦差大臣祭祀时的休息之地,还留有接官楼等。信步亭台楼阁间,徜徉在淙淙泉水旁,摩挲着斑驳的石碑,呼吸着芳香青烟,体会到的是济水精神的拍打,感悟的是千年历史的辉煌。

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我们学校把“济渎精神”即济水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后,我对济水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探究之心。为什么济水这条目前看来并不大的河流,在历史上会又那么高的地位呢?

经过查阅《济源县志》和其他书籍,我才知道,实际上,济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条被神化了的河流,古人给济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一说济水在荥阳县北穿越黄河,从黄河北边的河流变为黄河南岸的河流,和黄河交叉而又互不干扰。有的解释说济水由黄河北岸潜伏地下,从南岸复出,称为“伏流说”;又有人说济水是清的,黄河是浊的,济水从黄河中穿过,并不混淆,越过黄河还是清的,此谓“浊清说”。可惜这些解释现在都难以找到证据,难以用地理构造和科学试验来证实。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济水也有疑问,他曾问宰相许敬宗:“天下有多少洪流大川没有载入史书,为什么把济水这条很小的河流来隆重祭祀呢?而且还把它列为四渎呢?”许敬宗答道:“济水三起三伏,入海清澈,是一条大奇水、古水”。足见古人对济水的评价之高。

    实际上,济水是一条发源于济源的自然河流,但也是一条逐渐萎缩的河流。济水在汉代以前是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在2000年前的西汉王莽时期,史书就记载济水日渐枯竭。到隋唐以后,济水就沦为一条小河了,只存在于济源到温县这段距离。到今天,济水在济源市地图上都难得标注。济水只是以上古时代的辉煌而活在人们记忆中,成为中国水文化一个奇特隽永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确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但正是这种难以理解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反映出古人对水文化的崇拜,透视出济源古代历史的辉煌。

透过济水现象,我进一步地认识到:

    一、济水文明对中国文明进程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济水是中国古代一条大河,和黄河并行于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在上古时代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黄河,豫鲁两省的地名如济南、济宁等就可以证明。唐代许尧佐《清济贯浊河赋》说::“淮河清,但流经夷地;长江远,但界于楚;唯有济水贯大川以扬波,临都城而分出沙洲,含清浊而独秀,谁能与济水相匹敌?如果等到黄河清之时,济水愿与黄河为伴侣。”所以说,济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过和黄河并驾齐驱的影响。

二、中国水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对水的崇拜

水是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对水的崇拜观念。在济渎庙济水神的寝宫里,济水神的三位夫人高居殿堂,分别理水、理家、理财;而身负重任的济水神则躲在寝宫东北隅,侧卧而眠,高枕无忧。寝宫门上的对联说明了这奇特的设计理念: “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安康民长歌。”是的,济水神高枕而眠,不再兴风作浪,百姓们尽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这就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水神的祈祷。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还发现济渎庙的保护还和一位伟人有关。就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亲自圈阅了需要在战争中保护的全国重要古建筑,其中毛泽东在济渎庙上画了双圈。一代伟人虽未曾来过济渎庙,但他对济渎庙历史文化价值的知之能详、关爱与保护跃然纸上,使我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通过探究济渎庙和济水文化的关系,我还弄明白了一个疑惑:到底是先有济渎庙还是先有济源县(现在叫济源市)?济渎庙是在隋朝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修建的。济源县是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立的。由此可以看出,济渎庙比济源县早诞生了十四年。历史的进程也该是先有济水,后有济渎庙,再有济源县。因此可以说,济水是济源之源,济水文化是济源城市之魂,是贯穿济源历史文化始终的一条红线。因此我们学校把济水文化的核心“济渎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很有一番道理的。作为济渎路学校的一名初三学子,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济渎精神,“拼搏、奉献、包容、求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为济源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辅导教师 : 郑云霞